臺南孔廟,當時稱為「先師聖廟」,為的是在臺開辦教育,培養為國效命的人才。清領時期亦延續功能,為臺灣官辦的最高學府「臺灣府學」所在地。孔廟入口旁有一石碑,以漢、滿兩種文字合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自此下馬」,為清康熙26年(1687年)立石於孔廟門外,提醒文武官員、軍民百姓,此為奉旨祀典的官方廟宇,來此需下馬通行,以表達對「萬世師表」至聖先師孔子的尊崇之意,進入此莊嚴的聖域。
目前全臺僅存四塊「下馬碑」,而臺南孔廟的下馬碑為年代最早,且保存最完整的一塊漢滿文並列的碑文。位於孔廟入口正對面的牌坊「泮(ㄆㄢˋ)宮石坊」,原是孔廟最外的出入口。日治時期為開闢南門路,將石坊與孔廟隔開而隔街相望,原有功能遂逐漸被人們淡忘,許多人甚至不知道這是孔廟的附屬建築。所謂的「泮宮」,指的是地方上諸侯的學校通稱。古時稱天子的學校為「辟雍」,而臺南孔廟為鄭氏王朝所興建的地方學校,也就歸屬於「泮宮」。隔著馬路往孔廟方向看。臺南孔廟是臺灣第一座孔廟。清領初期是全臺童生唯一入學之所,因此稱「全臺首學」。進孔廟要走側門!因為孔廟的大門除了釋奠典禮的日子,平常是不開的。孔廟東大成坊坊上有『全臺首學』四字的牌匾,就是平常大家走的側門(南門路上)。
孔廟現在的建築大部分是日大正6年(1917年)重修後的風貌,大體上仍然維持清代的風格與規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閩南式建築。入口旁庭園區有座1948年豎立的「重修台南孔廟碑記」,記述台南孔廟為台灣先民屯墾之歷史地位,及孔廟內重修各殿宇的紀錄。庭園區內最先看到的建築是「明倫堂」。過去台南孔廟為「台灣府學」,主要的講堂稱為「明倫堂」,這裡是清朝台灣最高學府。
「明倫堂」是講授經史典籍之處(教室)。堂內後方大面木雕隔屏,上面是元代四大書畫家趙孟頫所寫的《禮記大學篇》。孔廟內唯一的塔狀建築-文昌閣。目前所見為1979年(民國六十八年),台南市政府拆除半傾頹的文昌閣後重建。「文昌閣」又稱「魁星樓」。一樓方形、二樓圓形、三樓八角形,頗富造型變化,呈現孔子德被八方,「天圓地方」的喻意,建築語彙相當豐富。一樓呈四角屋簷,其上各層八角上翹,是《易經》四象生八卦的學說呈現。
二樓奉祀文昌帝君,三樓奉祀魁星,皆為士人學子所崇信的神祇。步出明倫堂,前往大成殿。大成殿前有兩個小門作為平常通行之用,朝東的稱為「禮門」,朝西的稱為「義路」;其以禮義為名,表示請求孔子之道,必須遵循禮義。
在清朝時期原有圍牆相隔,進入孔廟後得經由「禮門」、「義路」兩個東西入口,才能進入大成門及大成殿。現已不見圍牆,僅存兩座入口。大成殿前。大成門前,三對漆紅大門上並沒有門神彩繪,而是鑲有門釘。而只有受封為王的神祇,其官舍廟宇大門方可安鑲門釘;一對左右門扇,各五十四顆門釘合計108顆。九為陽數之極,而門釘108顆為九的十二倍,代表對孔子的極高尊崇。
門扇兩旁並無對聯,避免有在孔老夫子廟內前賣弄文章之嫌。獨立式殿堂帶露臺的大成殿,是整座建築的主體。殿內主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牌位,採用莊嚴肅穆的歇山重檐式屋頂。大成殿內樑上懸有歷任皇帝與國家元首所贈之匾額。包括自清康熙帝以來8位清朝皇帝、6位中華民國總統,共有14面,是臺灣地區收藏有元首御匾最為完整的古蹟。
環繞露臺的紅色短腰牆上,前後立點及轉折處立八隻石雕獅子。另在大成殿台基四角嵌有「散水螭首」花崗岩石雕,主要用以排水;下雨時雨水由口中汨汨流出,避免露臺積水,兼具實用與藝術的功能。同時,螭首也稱為「螯首」,同樣有獨佔螯頭之意。兩廂由東西廡和禮器庫、樂器庫組構而成。左右兩側廂房分別為「東廡」與「西廡」兩座廂房建築,相同的格局都是面寬五開間。
殿內可在黃紙上寫下祈願考試成功的相關字句,蓋上印章,張貼在「及第」展示欄中,以祈求孔老夫子庇佑喔。大成殿外「泮池」前方有一處以竹籬圍起來的區域,內有一小塊堆積的建築遺構。根據旁邊說明牌的說明,此處原有一道門牆,稱為「櫺星門」。根據台南孔廟的古建築圖,以及歷史記載推測,櫺星門原建於1718年,而1777年改建時,北移至今日所見的位置。櫺星門附近的西「大成坊」,西大成坊與之前入口處寫著「全臺首學」東大成坊的建築格式相同。若由此走出了西大成坊,外面前方就是鄰接孔廟的「忠義國小」。出來後往右走,就會看到現在是台南忠義國小禮堂的臺南武德殿。武德殿過去是日本武道館,也是市定古蹟。忠義國小內還有個圖書館,是原台南神社事務所,但學校關係沒有對外開放,待會可從外圍馬路(府前路)旁經過。 走回孔廟內。這個「義路」就是之前與「禮門」對望的兩個原始進入大成殿的東西出入口。
慢慢朝外步出孔廟。孔廟內「全臺首學」東大成坊入口旁,日據時期重修孔廟時所建的紀念碑塔。走出孔廟後,往右沿南門路繼續直走過府前路,就是南門公園臺灣府城大南門(寧南門)(還不到下個路口樹林街前)。過府前路時,無意中發現右手邊的日式建築:台南愛國婦人館。台南愛國婦人館是日本二次大戰時主要的婦女團體,成員多由當時具有社會地位和高階教育的婦人組成,其宗旨為關心地方建設、從事社會服務,會館建於1920年。愛國婦人會二戰後則為紅十字會管理,也曾是國民黨台南市黨部,後來成為台南市中西區圖書館使用,直到2012年重新整修後成為文創PLUS-台南創意中心辦公室至今。繼續沿南門路往下走,經過假日花市就看到右手邊的南門公園。
南門公園內的大南門(寧南門)。大南門(寧南門)在石砌城臺上建有城樓,外有甕城環繞,為台灣唯一一座僅存甕城的城門。原有5座甕城,大南門(寧南門)是唯一一座僅存的,大北門、小北門、小東門及小南門都已經消失。
原本要入內就近參觀,不巧的是剛好有活動團體在這裡面彩排,運送道具....😓😓。
旁邊公園內其實還有個陳列古碑的碑林,但被圍起整修中......😓😓😓。走回府前路,前往臺南市美術館2館。位於府前路與忠義路口(臺南市美術館二館對面)的原台南神社事務所 (現忠義國小圖書館)。
原台南神社事務所及武德殿 (現忠義國小禮堂)約在西元1936年同期建造,材質與造型都與武德殿相似,有人認為是神社的事務所,也有人覺得應該是當時神社的休憩所。校園內還有座神社外苑的神橋,這都是日治時期台南信仰文化的重要建物。「台南神社事務所」於1945年後,曾經做為忠義國小校長宿舍與忠義國小附設幼稚園校舍,2010年整修完成後則做為忠義國小的圖書館使用。
台南神社舊址範圍遼闊,現在的台南神社遺跡只剩台南神社事務所、成功泉和武德殿。先看一下美術館另一個方向,府前路對街的台南地方法院(司法博物館)。建於1912年的原台南地方法院,外觀有著壯觀的圓柱以及圓形的巴洛克式屋頂,法院裡目前還保留著法庭、檔案室、保險庫房以及拘留所。
臺南市美術館二館建築本體以鳳凰花為發想概念,五角形的外型設計成為一座象徵臺南的文化地標,垂直錯落堆疊的展示空間,結合大型碎形屋頂,構成主要的獨特外觀。臺南市美術館二館為地下二層、地上五層的建築。而為了因應台南的氣候,戶外平台不僅具有遮蔭效果,更具通風換氣的空間。內部共有18個展廳。目前一、二樓是特展及巡迴展空間,三樓展覽為常設展,四樓則是辦公室及藝術資源中心,五樓還有景觀餐廳。
四天三夜的台南行就在此先告一段落啦,雖然意猶未盡,但旅途留點遺憾,就是下次再來的動力啦😊。
延伸閱讀:
* 台南四天三夜自遊行:第四天(上)-原台南測候所、臺南首廟天壇、鄭成功祖廟、林百貨、消防史料館、臺灣文學館。
* 台南四天三夜自遊行:第三天(上)-安平鹽神白沙灘公園、夕遊出張所、安平樹屋暨原德記洋行及附近。
* 台南四天三夜自遊行:第二天(下)-安平定情碼頭德陽艦園區、林默娘公園、港濱歷史公園、安平漁人碼頭、安平海關運河博物館。
* 台南四天三夜自遊行:第二天(上)-漁光島、億載金城。
* 台南四天三夜自遊行:第一天(上)-旭峯號、吳園藝文中心、赤崁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