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城古蹟區包含紅毛城主堡、前英國領事官邸。紅毛城原名「聖多明哥城」,為西班牙人17世紀建造,後來荷蘭人打敗西班牙人而佔領此城,由於當時漢人稱呼荷蘭人為紅毛,因此這個城就被他們稱作「紅毛城」。在這裏眺望落日,也就是昔日淡水八景之一的「戌台夕陽」。入口旁已被藤蔓覆蓋,在清治時期所建造的南門。 南門使用觀音石砌成,為古蹟區內唯一的中國式建築,門額上並題有「南門」二字。其餘三座城門則於作為英國領事館時,為管制出入安全而被拆除並封閉。入場進來後經過遊客服務中心、紀念品販賣部繼續往前直走。
從右邊古井後面階梯往上走。古井是自來水尚未供應前,紅毛城的主要水源。
從1628年到1980年,曾經有九個國家或政權的旗幟在紅毛城的天空飄揚:最早的是西班牙人,在1628年最先來到這裡,建立聖多明哥城(Fort San Domingo);接著荷蘭人佔領淡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光復臺灣;後來天津條約淡水開港通商,英國在1867年與清廷簽訂永久租約,將紅毛城作為英國領事館。1972年英國領事館撤出紅毛城,委託大英國協會員國澳大利亞代管,同年中澳斷交後又委由美國代管,1979年中美斷交,經政府全力交涉後於1980年正式收歸國有。
英國人租借紅毛城作為英國領事館使用時,並在紅毛城主堡東側興建領事官邸,紅毛城再度熱絡起來,成為和各國人士交流的地方。
九面旗幟代表著紅毛城三百餘年的歷史演變過程,其間歷經西班牙、荷蘭、明鄭、清朝、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和中華民國的管理或代管。
到樓上瞧瞧。
這裡看夕陽應該也蠻美的。
二樓內部主要是辦公區。這裡往外望過去的對棟,是當時的英國領事官邸。一樓則有四座英國人所增修的紅磚小牢房與供犯人活動放風的小庭院。
從小庭院這裡也可以連接到紅毛城外圍。英國領事官邸在紅毛城主堡東側,建於西元1891年,採典型英國殖民地建築樣式,為兩層式紅磚洋樓。
草地後方這裡放置包含有著四尊嘉慶十八年(1813年)製成的古砲。官邸西側的草地則是已往英國人作為花園宴會之用,這也是全臺灣首座草地網球場。
從領事官邸西側走走瞧瞧。迴廊欄杆都是由綠色釉瓶組成,「瓶」與「平」諧音,象徵「平安」之意。並於每個外圍拱圈下鑿有中式錢紋通風孔。
站在這裡想像一下英國宮廷片裡,庭園草地開趴,杯光斛影觥籌交錯的景象😜。從官邸正門向外望就是觀音山,這個視野也太剛好了。
領事官邸是英國建築師設計的,然而其紅磚與匠師則來自福建廈門。
正面入口處外牆則有12幅磚刻浮雕圖案,其中包含了象徵英國的薔薇花以及正方框裡「VR 1891」字樣。VR二字是維多利亞女王(Victoria Regina)的縮寫,1891則是官邸建成年份。
二樓客房。
官邸內還有兒童房,主臥室等隔間。但所有陳列傢俱都並非原物,是開放參觀後四處搜集之西式古家具。
走回一樓迴廊。
官邸東側。這裡好像原本有設座位區......。
來去海關碼頭:
淡水海關碼頭是淡水河的河口港,曾經為臺灣三大商港之一,因為地理位置重要,所以在此設通商貿易港。
日據時期由於淡水港淤積日益嚴重,海關總關遂於1916年自淡水移出,並於1921年轉移至基隆港。淡水海關碼頭原包含有海關關署、長官官邸與碼頭區三部分,碼頭區包含碼頭本體、洋樓及倉庫,而今僅存二層洋樓一棟與倉庫兩棟,以及碼頭本體。
海關倉庫。
戶外後方的景觀藝術。
這一區因為離淡水捷運車站稍有些距離,遊客人潮相對少了些;加上原本是大型商船往來的碼頭設計,視野相對遼闊,在這裏看到的夕陽海景,難怪自古被稱為淡水八景之一(至於另外七景,谷哥表示隨著後來政區之劃分,部份淡水八景已不在「淡水」境內....🤓)。
延伸閱讀:
* 捷運景點散策"自遊行"-(淡水信義線)淡水站:和平公園、一滴水紀念館、滬尾砲台。
* 捷運景點散策"自遊行"-(淡水信義線)淡水站:多田榮吉故居、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
* 捷運景點散策"自遊行"-(淡水信義線)淡水站:漁人碼頭、油車口河岸邊。
* 捷運景點散策"自遊行"-(淡水信義線)士林站:至善園、故宮博物院、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
* 捷運景點散策"自遊行"-(淡水信義線)新北投站:新北投車站、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北投溫泉博物館、梅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