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瑞芳老街景點散策"自遊行":新村芳書院、瑞芳旅社、台車鐵路遺址、廖氏古厝、義方商行、旭初圖書室不見天巷、瑞芳老街創生基地。

在過去依賴水路交通的年代,瑞芳的柑子瀨是重要的渡口,除了是臺北往返宜蘭的必經之地,也是人潮匯聚的交通樞紐。清末時期,九份發現金礦,吸引大批淘金客湧入。就在當時柑子瀨渡口附近,有一家販售各種生活所需,名為「瑞芳」的雜貨店,順勢成了旅人補給、歇腳的最佳據點。而由於來往的人們常掛在嘴邊「要去瑞芳」、「從瑞芳回來」,這句廣為流傳的口語,也就漸漸取代了原本的地名「柑子瀨」,最後演變成現今大家熟知的地名「瑞芳」。

從瑞芳火車站往後站方向前進,馬上就能抵達瑞芳老街。今日的瑞芳老街,其實是當年日治時期因採礦熱潮與鐵路通車設站而最早發展起來的新市街,大致分布在火車站後站一帶的瑞芳街、逢甲路這裡也曾是瑞芳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有趣的是,現在我們稱的「後站」,在過去其實是瑞芳的「前站」。隨著城鎮發展重心轉移,現今火車站前站變得更為熱鬧,但老街所在的後站,才是瑞芳最早的發源地。在老街上,仍能看見幾處歷史建築,例如清代的廖氏古厝、瑞芳旅社以及義方商行。而走出瑞芳火車站後站,左手邊會立刻看到一對古色古香的石燈籠這也是日治時代留下的珍貴遺跡。

出車站後,先映入眼簾的是老街左手邊的瑞芳區民眾服務社,它的二樓有個結合當地文化的創生基地,先留到最後,要離開時再來瞧瞧。
別急著往車站前方老街走,先右轉小巷進去看看新村芳書院。
經過兩、三棟有彩繪裝飾的屋舍牆面就到了。
所在地前身就是鐵道旁的百年老貨運行「村芳行」改建而成的特色空間-新村芳書院。這裡不只是旅宿,更是一處書房與講堂,是小鎮上少見的多元藝文場域。創建人他們將這座百年老倉庫改造為藝文空間,希望效法古代書院精神,透過生活與閱讀的分享,為瑞芳注入新的文化能量。
新村芳書院由「息書房」和「好事學田民宿」兩個部分組成:「息書房」,宛如書店般充滿書香,卻不是販售書籍,而是舉辦閱讀分享會、講座,以及社區手作活動的場所。旁邊的「好事學田民宿」,則是充滿書香與原木香的優質旅宿讓旅人能在瑞芳停留片刻,藉以沉澱心靈。而旅宿的收入,也正是支撐書房持續辦學與推動活動的後盾。新村芳書院是民宿、書房、講堂,也是多元的藝文場所。
新村芳書院創辦人施岑宜小姐出版的書「我的幸福在瑞芳學」,裡頭紀錄著一個女孩從城市來到小鎮,把異鄉變故鄉的經歷與故事。

走回車站前老街,左邊瑞芳區民眾服務社旁第一條小巷左轉進去,大概五十公尺就會看到左手邊的瑞芳旅社,這間旅社曾是瑞芳第一大旅館。
瑞芳旅社曾經是瑞芳鎮上最早、最大的旅社,但牆面斑駁大門深鎖,目前已歇業無法入內參觀。它是瑞芳車站後站的歷史地標,記錄了瑞芳曾經鼎沸的交通往返與輝煌的採礦時期歲月。 
現今旅社旁還有間咖啡館-石讓咖啡門口搭配綠意植栽,還應景的擺放小學生的木製課桌椅,應該也是老闆懷舊的用心吧。
據說早期瑞芳因有輕便車軌道,許多外地人都會到此做些小本生意,瑞芳老街也因而逐漸繁盛起來,於是「瑞芳旅社」便應運而生,提供這些生意人需要一個棲身之地目前門口的腳踏車,不知是否有心人的安排擺放?而在旅社上方還掛有一塊抬頭寫著「祝重新開幕」的匾額,也不知是否曾經有特別典故關於重新開幕?
小路旁對外開放式洗手台,加上後面頹廢的石階上方封閉的通道與兩側的屋舍,不知曾有什麼樣的連結?
走回老街據說是今年才試營運開幕的一品香號,主要展售由瑞芳老街的文化觀光推展協會促成的陶瓷作品,以及手工藝品。
老街上仍保有有幾間傳統雜貨店及飲食店。 基本上老街上的老房子大都已翻新,僅剩零星的隨時可能消失的閩南式平房。
從老街往下走,來到了十字路口,橫向的逢甲路,就是102縣道,也是昔日瑞芳對外的主要街道。在這逢甲路十字路口,面對OK超商,往左邊走就會到旭初圖書室不見天巷,但先往右直走,不到一分鐘就會看到右邊有條小岔路,繼續沿馬路直走,就是廖氏古厝、義方商行;而這裡右邊岔路進去就是台車鐵路遺址。
台車鐵路遺址是一條還保留有一小段通往九份的輕便車軌道的小路,民國94年後,由瑞芳鎮公所重新規劃復舊。現今復舊的路線僅保留單線道,在當年原是雙線設計,雖然道路寬度不到兩公尺,但輕便車交會時完全不需要閃避。
在礦業最興盛的年代,這裡曾是瑞芳地區最重要的轉運中心。輕便車道主要用來將煤礦與甘蔗運送至九份與水湳洞,而沿線的聚落也因此繁榮發展。
可能是地勢的關係加上通道狹窄空間有限,有些屋舍的後門通道,還增建僅供單腳踩踏的階梯連接地平面。
礦業全盛時期,收入可觀,而有經濟力的地方,難免伴隨有風月產業的興起。因此輕便道兩旁的房舍,也逐漸形成當時有牌照的紅燈區。這條後巷在早期曾是風月場所的聚集地,如今則成為安靜的民宅通道。若是繼續往前走,到了盡頭,左手邊的階梯也能繞回通往逢甲路。
回到台車鐵路遺址岔路口,沿馬路往前繼續直走一下,就是逢甲路166號的廖建芳古厝,是一棟保存完整的傳統樓仔厝。 
二樓採水泥牆面,山牆有當時流行的巴洛克式裝飾,山牆上的匾額以洗石子雕塑著「廖建芳」商號。
這座建築原是茶商廖家的宅邸,後來曾經被改建為茶館使用,被推測建於大約1925年左右。
繼續往前直走至逢甲路158號,左邊會出現一座石階通道,往上走就是瑞芳最早的牙科診所「林牙科」,由台中清水人林恩墻醫師所創建。台灣光復後,他來到瑞芳,在逢甲路上開設了瑞芳第一間牙科診所。而會選擇在這裡開業, 也可見逢甲路當時的繁華程度。
這座瑞芳第一家的牙科診所前身其實為日據時代的警察駐在所,只是目前建築物已經全數拆除,除了路旁的石階之外,完全沒有留下任何足跡。
沿路仍可見到不少早年傳統的屋舍建築,只是看不出是否仍有人居住或營業。
繼續往前走就是瑞芳鎮上最著名的建築之一逢甲路29號的「義方商行」這棟老房子過去曾是瑞芳礦業鉅子李建興的企業總部。李建興早年靠著承攬煤礦工程維生,1934年日本三井煤礦認為猴硐的煤礦快要開採完了,便把礦權轉讓給他。李建興接手之後,成立了瑞三礦業公司,總部就設在這棟義方商行。沒想到經過深入探勘,發現地下還蘊藏著豐富的煤層,產量不減反增,從此開創出龐大的煤礦事業。
不過,二次大戰期間,李建興和他的兄弟因為遭到日本當局嫉恨,被以「通敵罪」逮捕入獄,直到戰後才獲得釋放。台灣光復後,他被官派為首任瑞芳鎮長,繼續為地方發展付出。李建興當年還捐地、出錢出力,對瑞芳的建設幫助很大。全盛時期,全台灣大約有七分之一的煤礦,都是出自李家的礦坑,由此可見他們在瑞芳的重要地位。政府的支持也讓瑞三煤礦一度成為全台最大的礦業公司。
而猴硐著名的瑞三礦業,正是由他創辦的。至今,在猴硐介壽橋頭的懷德亭內,也仍可見到他的紀念銅像。這個日治時代就創立的公司,至今除了完整保留了巴洛克式風格建築,平日也還有人員在裡頭辦公上班。
順著逢甲路往回直走,經過剛剛與老街交叉口的OK超商,繼續往前直走,從逢甲路157號旁邊,有電線桿、路燈的巷口進去,再右轉就會到旭初圖書室。
復古紅磚的牆面,瓶燈妝點的屋簷,充滿懷舊氛圍。
旭初圖書室原本是一間中低收入戶的住宅,因屋主病逝後荒廢雜亂。當地里長看見里內長輩缺乏休閒空間、孩童閱讀場所不足,便自掏腰包買下這棟老屋,再由兄妹們集資裝潢,並號召志工們花了半年時間整理,融入在地特色元素,打造出充滿地方情感,並以父親之名命名的「旭初圖書室」。

圖書室環境明亮,牆上掛有瑞芳火車站的老照片,訴說地方歷史;館內更擺放許多瓶燈彩繪、結繩工藝,以及以琉璃、蛋殼拼貼而成的創意作品,若有喜歡,也能買回家收藏。
一樓的交誼廳不僅是各類手作 DIY 與課程的教學空間,也是品咖啡、聊天的休憩角落。

「旭初圖書室」期許不僅能讓長者走出家門交流,也讓孩子們愛上閱讀。
旭初圖書室旁的不見天巷是居民常常走動穿越的巷道所謂「不見天巷」,得名於兩旁建物高聳、巷道狹窄,即使白天走進去也幾乎見不到陽光。
這樣的巷道在過去是為了防風與遮陽設計,也是許多礦工家庭聚居的地方,如今多已翻修或拆除,僅剩少數還保有原貌。
這條不見天巷兩側緊鄰房子建築,通道有點窄小,兩人並肩可能有點困難但裡頭懸吊成串礦工瓶燈,只要有行人走過便會自動亮燈,也是個巧思設計。

沿著巷弄行走,會發現部分牆面也擺設瓶燈燈飾,也是種瓶(平)安的祝福。
瑞芳老街創生基地就位於火車站後站一出站的左邊瑞芳區民眾服務社二樓早期瑞芳火車站正前方老街是瑞芳最繁榮的區域,隨著歷史發展重心逐漸移至前站,老街便慢慢沒落。但如今仍有一群人為了老街的發展努力著,以早期瑞芳礦工挖礦時用來照明的瓶燈為發想,結合瓶(平)安燈的意涵,發展出在地獨特的商品。
[瑞芳區民眾服務社]等於瑞芳的旅遊中心,走上二樓就是瑞芳老街創生基地,可以看到在地特色的文創商品,展示跟瑞芳歷史、礦區居民的相關的圖文經歷,以及琳瑯滿目的彩繪瓶燈。
二樓這裡原本好像是瑞芳區國民黨黨部及婦女會的活動聚集場所。
瑞芳老街創生基地交通便利,不僅展示了許多與瑞芳相關的歷史故事,也販售平價的在地特色商品。最琳瑯滿目的,莫過於由里長與里民依據在地文化發展特色所設計的獨特紀念品-彩繪瓶燈。
瓶燈的靈感源自早年礦工的生活。過去礦坑昏暗,礦工常以玻璃酒瓶製成簡易瓶燈照明,以祈求平安。還有一種「電土瓶燈」,上方盛水、下方放碳化鈣,水滴落後會產生火光,若燈火熄滅,便代表礦坑缺氧,提醒礦工必須立即撤離,因此也被稱為「保命燈」礦坑內外的主要照明都依賴這些燈具加上由於勞動繁重,礦工飲食多偏鹹,常以醬瓜配飯;下班後又習慣以酒消遣,因此玻璃酒瓶與醬菜瓶成了礦工生活的日常象徵。
瑞芳老街文化觀光發展協會延續這段歷史,將玻璃瓶與燈座結合,不僅象徵平安,也帶有祝福寓意。
所有瓶燈皆以回收廢棄的玻璃瓶為基底,加上顏料彩繪與裝飾獨一無二的圖案,再放入燈串,化身為祝福的藝術燈瓶。若有興趣,還可報名參加彩繪瓶燈DIY活動,親手完成屬於自己的瓶燈,體驗過程約1.5小時。
室內還有個裝置藝術名為「光引」,是一座結合光與礦坑內支架所呈現的作品白色通透的框架組合,吊掛著通亮的燈火朝著同一個方向層層漸縮作者廖翔右對礦坑的簡化意象。藉著與現實中漆黑且封閉的坑道形成的反差想表達出在坑內面對著未知與黑暗的礦工對明亮且安定的未來的渴望。
步出創生基地,離回程火車時刻還有點時間,老街再走走瞧瞧。
不知味道如何,但店名還蠻有趣的「又見麵」。
創始於1946年的保雲芋圓,不錯吃。據說現在在台灣各地都很夯的芋圓,其實是嫁到瑞芳的蔡林保雲研發出來的喔。
回到火車站準備踏上歸程今天走過的幾個地方,基本上離車站都不遠,不會超過半徑四百公尺,不費什麼腳力可以慢慢走走逛逛(參考下圖)。另外車站外這個神社石燈籠其實原本散落在不同地方幸運的是,經過地方人士多方奔走以及里長積極修復,這些石燈籠才得以重新聚合,恢復完整面貌。雖然如今它們的位置並非原址,而是遷移到火車站後站門口,但也成了一到站就能看見的重要歷史地標。



延伸閱讀:

* 基隆景點散策"自遊行":正濱漁港彩色屋、阿根納造船廠廢墟。
基隆景點散策"自遊行":和平島公園、諸聖教堂考古遺址。
捷運景點散策"自遊行"-(板南線)永寧站(轉客運):三峽拱橋、藍染公園、三峽老街。
捷運景點散策"自遊行"-(松山新店線)新店站:烏來吊橋、烏來瀑布。
* 捷運景點散策"自遊行"-(淡水信義線)新北投站:新北投車站、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北投溫泉博物館、梅庭。

* 清邁五天四夜的一個人"自遊行"-第一天:清邁尼曼一號One Nimman、週日夜市、POR Singharat Hotel。  


瑞芳老街景點散策"自遊行":新村芳書院、瑞芳旅社、台車鐵路遺址、廖氏古厝、義方商行、旭初圖書室不見天巷、瑞芳老街創生基地。

在過去依賴水路交通的年代,瑞芳的柑子瀨是重要的渡口,除了是臺北往返宜蘭的必經之地,也是人潮匯聚的交通樞紐。清末時期,九份發現金礦,吸引大批淘金客湧入。就在當時柑子瀨渡口附近,有一家販售各種生活所需,名為「瑞芳」的雜貨店,順勢成了旅人補給、歇腳的最佳據點。而由於來往的人們常掛在嘴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