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博物館成立於1908年,本館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是臺灣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以自然史蒐藏為主要特色。土銀展示館前身為日本勸業銀行臺北支店。1991年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1997年變更為臺北市市定古蹟,2005年起由臺博館負責古蹟修復及後續營運管理,定位為自然史及金融史博物館。兩館相距不遠,入場門票30元,一次購票(當日)可參觀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原本是日治時期為了紀念台灣南北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因而設置的「台灣總督府紀念館」。1915年台灣總督紀念館的新館在二二八和平公園(前身為臺北新公園)內落成啟用,因此成為日治時期的公共建築的代表,設計師是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
臺灣博物館本館建物以前身「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之名被列為國定古蹟。
中央大廳兩側壁龕中兩個大花瓶的位置,原為豎立由雕刻家新海竹太郎所塑的兒玉源太郎(台灣日治時期第四任總督)、後藤新平(當時民政長官)銅像,現已移至於三樓陳列室。
大廳的建築構造是鋼筋混凝土,一共環列著三十二根高大的複合式石柱,柱頭雕飾著毛茛葉,上方有漩渦狀裝飾。
透光的彩色玻璃天花板鑲在圓頂下。
臺灣博物館的主要館藏為臺灣人文史料與自然產物,還收藏了包括農業、水產、林產等資料,並保存近四萬件標本。
這裡曾經是因颱風受損嚴重而拆除的原臺北大天后宮遺址。清代舊天后宮原址被拆除,改建成「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而當時的柱礎、基石仍保留於此。
臺灣博物館門口左右兩側原置於臺灣神社(現為圓山飯店)入山口的兩尊銅牛。其實他們並非一對,除了各自捐贈的時間點不一之外,東側(近臺大醫院)的銅牛,是1935年由日本北海道的佛教團體「弘安海」,為紀念箱館戰爭犧牲的兵士而鑄造並獻納於臺灣神社。西側的銅牛,則是1937年日本在臺商人川本澤一,為紀念其參加的南洋視察團順利完成,而獻納給臺灣神社。
另外館方特別提供的分辨方法是:東側的銅牛是單眼皮,色澤偏紅,牛角比較短、距離也比較寬,長相較為敦厚;西側的銅牛則是雙眼皮,外觀為青色,牛角和臉都比較修長,看起來英姿挺拔。🤓
勸業銀行舊廈為臺北市市定古蹟,與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及二二八和平公園隔街對望。原由日本勸業銀行建於1932年,做為該行臺北支店使用。戰後由臺灣土地銀行接收,並曾為總行所在地。現由國立臺灣博物館做分館使用,稱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用途定位為探討古生物演化的自然史博物館,主要展示恐龍等古生物化石。
這個金庫是東京日本橋國末(Kunisuye)保險櫃公司承製,入口設有厚重的鋼製金庫大門。金庫内部分隔為上下兩層,樓板、樓梯、隔間全部以鋼板製成,為金屬板一體成形的封閉箱型構造,因為金屬板的厚度較薄,使空間更有效運用。
金庫內主要分為兩層,狹小的走道但都保留當時主要的隔間樣貌。
金庫櫃架以金屬材質製成,設有木製外門。櫃架中間之扶手是為了固定可以左右移動的鐵爬梯之用,方便人員取用高櫃之物件。因金庫為封閉空間,二樓樓板特別設計局部抬高,抬高側面以沖孔板圍封,保持內部空間通風順暢。
現場櫃架抽屜還放置陳列早期流通的紙、硬幣。怎不放金條🤪?!
館內因展出特暴龍、迅掠龍、三角龍及翼龍等多種恐龍標本而有「恐龍博物館」之稱。
這區比較適合親子團啦。現場也的確不少。
室內牆面與天花板交接處,採用大量的石膏飾版,上方呈現多樣連續、幾何化的浮雕圖案。當時這些飾版都是在工廠事先製造,再運至現場組裝。
特殊的鐵製重錘窗,利用滑輪原理,透過窗戶中的重錘、滑輪、銅線,使窗戶移動時能保持平穩,更能固定在任何高度。而窗戶外不僅有精緻的鐵花窗,窗戶壓花玻璃內更包覆六角網目鐵絲網,緊密結合的玻璃與鐵絲網,兼具防盜與防火的功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