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前身是臺北市兒童交通博物館,後交由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籌劃。園區計畫以「人文、生態、教育、科技、產業、農家樂」等主題做為六大軸心,打造成兼具親水及客庄性質之市民公園。位於入口右側五層樓建築設計的客家文化中心,內有迎客大廳、多媒體互動裝置、常設及特展區、多功能學習空間等,呈現別具特色的客家風情。文化中心一樓迎客大廳的祠堂。一樓也有一些不定期的活動展覽。
二樓客家居家生活文化的呈現介紹。
客家音樂戲劇中心位於文化中心對面的大樓,以推展客家表演藝術活動為目的,為兩層樓的建築。一樓大廳展示客家戲曲與山歌與相關從業人員的簡介,以及研習教室。二樓則設有舞台的室內劇場, 提供客家各式藝文活動、歌舞表演及戲劇演出。兩座主建築旁就是廣闊的休閒園區。
公園入口處的藝術裝置:島上的女人樹。大型藝術燈作「島上的女人樹」是藝術家周明誼以杜潘芳格詩作〈相思樹〉中作品為概念,與詩人的生平作為構想,轉化成詩人創作的形象。竹棚下不定期會舉辦生活市集或相關活動。
崇文惜字的敬字亭又名聖蹟亭、敬聖亭、字紙亭、惜字亭。客家先民「晴耕雨讀」,因而養成「敬惜字紙」的美德。每一戶家人的神桌底下會擺一個字紙簍,將不要的紙丟入其內,等待挑著扁擔及字紙竹籮筐拾字紙的老人,再帶到敬字亭去焚燒,藉此表示對於讀書人及知識的敬重。因而敬字亭也成為客家族群敬文惜字的一種精神象徵。公園內的大地標:竹藝舞臺。艷陽下挑高約兩、三層樓高的竹藝舞臺,棚架內卻相當涼爽。
竹棚外的大草坪。
園區旁的藝術雕像。
園內小路旁的裝置藝術:心靈庇護所。竹藝大師王文志老師作品-心靈庇護所,寓意重生後的新世界,運用竹材編織變化,紀錄當代歲月的豐富紋理,恰似代表存在的生命之樹,象徵「大伯公」盤據根固大地的永恆存續精神。
旁邊涼棚大樹旁的土地公廟。在客家人的傳統文化裡,土地神為最重要的守護神,並把土地公稱作「伯公」,直接把土地公當作親屬,表示尊敬和親暱。
最初的造型,是利用大自然大樹或石頭等作為祭拜的對象,而後改建為石塚(石堆)型的祭壇,隨著時間的演進,更建築為小型、中型或大型廟宇。傳統農家的水車,簡便、實用,不用電,不用油,而且沒有污染,是客家農村一種科學的灌溉用具。
農村體驗區。
農村體驗區利用公園現有設施,以客家常民文化出發,籌劃耕作認養區域,露地栽培展示多樣的客家時令雜糧作物等,培養對周遭生態環境的瞭解與尊重,進而在城市的生活空間裡,開發出屬於自己的客家農場。農村體驗的茶山水田。
順著中間階梯步道往上走,就會到亦可連接自行車道的跨堤平臺,可以俯瞰古亭河濱公園,甚至通往市定古蹟「紀州庵」。從階梯往上走後,跨堤平臺前的「愛的經緯度,我愛你一生一世」。
愛的經緯度,設置地點經GPS定位為-東經121°31’25.20,北緯25°1’13.14。各取其尾數,因而有了520.1314(我愛你一生一世)之聯想。園區內延伸出來的跨堤平臺,結合舒適的人行步道及自行車道,可以延續串聯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市定古蹟「紀州庵」、臺大水源校區、河濱綠地、公館商圈與寶藏巖等的景觀。
跨堤平臺。夜間照明造型立燈。
將客家石公石母的民間傳說,轉化成相互依偎在紅心裡的石公、石母造型石雕。平台上俯瞰古亭河濱公園。
順著步道往下走。
到地平面後,旁邊這個綠色天橋往上走,就會跨過馬路,到達市定古蹟「紀州庵」。
市定古蹟「紀州庵」。
延伸閱讀:
* 捷運散策景點"自遊行"-(松山新店線)公館站: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 捷運散策景點"自遊行"-(中和新蘆線、松山新店線)古亭站:紀州庵、紀州庵文學森林。
* 捷運景點散策"自遊行"-(松山新店線)景美站:仙跡岩。
* 捷運景點散策"自遊行"-(松山新店線)小南門站:植物園南門町三二三、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
* 捷運景點散策"自遊行"-(松山新店線)松山站:成美河濱公園、彩虹橋、成美長壽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