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 星期六

猴硐景點散策"自遊行":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猴硐神社、礦工紀念館、瑞三本礦坑口、壺穴觀景台、舊礦工宿舍。

猴硐位於新北市瑞芳區,地名的由來起初是因鄰近一處山洞曾聚居大量猿猴,因此稱為「猴洞」。在日治時期,當地盛產煤礦,礦工忌諱礦坑中有水,為求吉利便將「洞」改為「硐」,成為「猴硐」。民國51年時,因認為「猴」字不雅,地名改為「侯硐」,車站亦更名為「侯硐站」。直到民國92年,在地方人士倡議保留地方文史特色下,又恢復原名「猴硐」。今日的猴硐除保有濃厚礦業文化風情,更因聚集眾多貓咪而被譽為「猴硐貓村」,是結合人文歷史與療癒氛圍的特色小鎮。  

在礦業盛行時期,猴硐不僅是臺灣最大、品質最優的煤礦產區,早年更是全台煤礦產業最興盛的城市之一。然而在1990年瑞三煤礦停採後,在地居民與政府攜手推動保存周邊歷史建築,於是將原為瑞三礦業選煤廠廠區結合產業與文化發展變身為猴硐煤礦博物園區於2010年正式開園,成為全台規模最大的煤礦生態博物館,讓遊客得以深入了解臺灣早期礦工的生活樣貌與歷史脈絡。

猴硐車站月台通道上掛著貓鈴鐺迎接往來的旅客。
從火車站陽台向外望,前方就是將昔日的瑞三煤礦舊址,規劃整修成為現今的猴硐煤礦博物園區腹地。下去廣場看看。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以車站前瑞三礦業選煤廠與周圍建築群包括不到十分鐘腳程外的瑞三本坑及礦工宿舍,歷史建築構成。廣場這區以三棟建築為主,包括圖中左手邊的紅色建築:旅遊資訊中心、中間的白色建築:願景館,以及右邊黑色外觀的運煤廠。左手邊的紅色建築原是俗稱「炭場事務所」,約建於1935年的整煤廠辦事處。現為旅遊資訊中心,館內提供旅遊諮詢。廣場前地面仍可見當時的運煤車軌道。晚點再繞回室內參觀。
先從面對黑色外觀的整煤場,往左走向旁邊的河邊通道。
從這裡有個觀景平台可以看到旁邊與煤礦場的三層建築緊連為一體瑞三大橋。瑞三大橋,又稱「運煤橋」,是猴硐的重要地標。它最初建於大正9年(1920),當時宜蘭線鐵路通車至猴硐,為了便利鐵路與礦坑、火車站及選煤廠的連結而興建。因橋梁與三層樓高的選煤廠相連,當地人也稱之為「三層鐵橋」。平常除了運煤功能外,橋梁也同時作為居民往返火車站的通道。      
原始橋體為三層鐵橋,後因礦業需求,在民國54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圓弧形拱橋,並正式命名為「瑞三大橋」。雖然後來礦坑停採,橋梁不再作為運煤用途,但居民仍慣稱其為「運煤橋」。據說夜間還有燈光投射,成為攝影愛好者熱門的取景地點。
沿觀景平台旁通道登上階梯,進入銜接運煤橋與整煤場的水泥塔,就可步上運煤橋。
目前橋柱仍保留在舊石造橋墩上,橋上復舊舊時軌道,並放置臺車,重現當年運煤風貌。
在橋面鐵軌上停放著運煤車,也讓遊客了解當初運煤機具的模樣。運煤橋對岸路端仍有軌道,可直接連接至「猴硐坑」的礦坑。正前方位於「猴硐坑」旁的淡黃色建築是過去瑞三公司的辦公大樓「瑞三鑛業大樓」,三層樓建築曾是侯硐地區最高的建築 ,而瑞三的員工在1970年代曾高達1500多人,目前該建築被租用為禮品土產店。
運煤橋對岸路端仍有軌道,可直接連接至「猴硐坑」的礦坑。「猴硐坑」是1935年 (日據時期昭和10年),瑞三礦業公司在侯硐本坑的煤礦「本炭層」漸漸枯竭後,為了公司經營,開始冒險開採更具危險性的下層煤坑,命名為「猴硐坑」。在1990年代侯硐煤礦停採後,「猴硐坑」也隨之廢坑。
在坑道前的「猴硐坑休閒園區」還可購票搭乘體驗台灣早期運煤礦車進入煤坑道參觀整煤場和親身體驗礦工挖礦。
由運煤橋頭面對「猴硐坑」左行侯硐路,前方約50公尺的山邊有一處往上的石階,如果沒留意,很容易錯過,此為小丘登山古道的入口階梯, 進而通往猴硐神社。然而許多遊客上山到猴硐神社,常會走到前方較遠處「介壽橋」,然後再由「猴硐一百階」上山(介壽橋懷德亭旁也有條新建的登山步道可攀登到達)。感謝有好心網友建議在這裡的古道登山石階上山,會比較順路且省力,下來時也會順勢回到河邊的這條侯硐路,再回車站就比較不易迷路。而且這樣的走法,比較像前往神社時先經過前方有鳥居的參拜路線。

在這石階入口左手邊還有個猴硐運煤礦車隧道遺址。
由古道入口階梯登上小丘,經由中間一段短短約40公尺的山徑後,約兩分鐘後便可由下山階梯往下,到達下方後便是猴牡公路。古道下山後,沿著公路旁前行,馬上就可看見前方人行道旁沿路有數座具有日式風情的路燈座,再往前就是有鳥居矗立的石階參道入口
人行道前的石鳥居,是猴硐神社的入口鳥居。猴硐神社是日據時代晚期為了凝聚地方力量及推動皇民化運動而建立的。神社已遭拆毀目前除了石階參道外僅存石造和式燈座及鳥居可供遊客憑弔。而由鳥居左右兩根直柱上奉獻二字仍清晰可辨,但瑞三礦業公司產業奉公團的字樣,已經難以辨識這應該是當時「瑞三鑛業公司」的企業神社,因此創建年代也應該是在「瑞三鑛業公司」創業的1934年以後。神社殘存的石造鳥居與猴硐介壽橋紀念碑被新北市政府公告為歷史建築。
神社依地形建於山丘上,原有兩座鳥居。但除了入口處一座石造鳥居外,另一座靠近本殿的圓形檜木鳥居,因長年缺乏照料,木架已腐朽只剩地面基座,甚至連神社本殿也早已全毀不復在。階梯兩旁的山坡上各有一座石燈籠,石燈籠的雕刻已經模糊,但石基座仍依原狀保存。
登上階梯盡頭,蓋著一座涼亭,是光復後為供人休憩所建,也是鳥瞰猴硐的制高點。涼亭為原來神社拜殿所在,蓋在當時拜殿的基座上。
經過涼亭,前方數階應該是當時的神社所建造的石階,石階後方空地便是當時神社本殿所在,現在已經一片荒蕪。臺灣戰後時期,猴硐神社並沒有馬上被破壞,但是隨著瑞三礦業的收坑及侯牡公路的開闢,神社建築約在1975~1990年間遭到拆除。

順著空地上隱約可見的步道往前走,慢慢下坡走回平地。
下山階梯的轉折處搭建了一座圓形高架台,但站在台上繞看四周研究,想不出原本設置的作用⋯⋯?
再往下走出現轉折處,左邊的階梯往下,右邊為直行小徑,兩條路徑都可以下山。一條會直接下坡到平地「懷德亭」的後方,另一條則會經由「猴硐一百階」下坡過去此處為石板階梯,不易行走,附近居民改建重鋪階梯,由於到達山頂神社的階梯數剛好是一百階,所以當地民眾便稱之為「猴硐一百階」。這兩個鄰近的登山口,除了是早期上山至猴硐神社參拜之選擇道路之一,也是周遭住戶進出的重要通道。
從「猴硐一百階」下來後,往左走就會到介壽橋,橋前方中國式涼亭的「懷德亭」是為了紀念瑞三礦業公司創辦人李建興,於1984年所建;亭內豎立李建興先生雕像以紀念他對猴硐煤礦業的努力,還有對當地民眾及建設的奉獻。面對涼亭右側不遠處,有座猴硐介壽橋紀念碑,現為新北市歷史建築。 
「介壽橋」原為臺灣戰後初期,由瑞芳李家重新整建成的銅縈吊橋,以順應瑞三煤礦周圍礦業交通發展需求。1961年,經由政府以及李家及瑞三公司合資,重新改建為水泥橋,完工後命名為「介壽橋」,同時另在橋旁建造一座紀念碑,後期又設立懷德亭,立有李建興半身銅像。

2017年,因應舊橋因交通和觀光需求已不便使用,新北市政府另重新建設新橋梁,僅保留舊橋的一節橋面,令遊客了解介壽橋的創立與紀念碑之間的關聯,紀念碑因見證猴硐煤礦產業的開發歷史,與猴硐神社由新北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
懷德亭跨過介壽橋到對岸,若往左就會回到猴硐車站,先往右去看猴硐舊隧道
從介壽橋走過來,大概三、四分鐘,就是猴硐舊隧道之一。
主要位在瑞芳到猴硐之間這條鐵路上總共有九座隧道,原是屬於日治時代所興建的宜蘭線鐵路,並且都是單向道,隨著時代的變遷直到雙向軌道通車後,這些日治時期的舊隧道就被閒置了,現在則改成自行車專用的隧道。

出隧道後,不遠處會看到紅色醒目的猴硐遊客中心及停車場。可能是並非假日,棚架下空蕩蕩,並無任何攤位活動
走回車站方向,部分路段還可看到路旁廢棄停用的舊軌道。
回到車站前園區。天氣炎熱,進室內參觀順便休息一下😅。白色外觀的願景館-原本是瑞三選煤廠的倉庫,內部展示礦工生活與舊時物件,並搭配礦工畫家洪瑞麟老師創作的圖畫作為空間呈現。
館內正中央展示縮小版瑞三整煤廠模型,介紹廠房整煤的流程及位置,及當年礦工辛苦工作的生活照片,後方還有間餐飲伴手禮店
館內往外看,正對著車站出入口。來去左側那棟黑色外觀的運煤廠看看(繼續吹冷氣😅)。
這裡是由瑞芳礦業鉅子李建興所開設的礦業公司,李氏家族從日治時期到民國79年,將猴硐煤礦業帶領到最高峰,這裡也是臺灣當時唯一的選煤廠房整煤廠於2019年啟動修復工程,歷經3年的修復,一樓以鋼筋混擬土構造興建,二樓及三樓延續日式木造建築,保留日治時代遺留的檜木與杉木。
整煤廠目前開放三層樓展區,一樓紀錄煤礦發展史的重要事紀,呈現煤礦產業的發展脈絡;二樓設有多媒體互動區,重現整煤的生產過程、機具設備與文物介紹;三樓可以欣賞日式木造建築的屋架景觀,相當復古氛圍。
整煤廠從興建完成到猴硐礦場停業為止總共使用70年,為產煤盛期時臺灣最大且設備最為先進的選煤廠,各式各樣且功能不同的選洗機具與輸送動線,立體分布於整煤廠一樓與二樓的空間中。

 接下來步出園區後,面對車站往左邊走,前往礦工紀念館、瑞三本礦坑口、舊礦工宿舍。
從車站到礦工紀念館、瑞三本礦坑口、猴硐壺穴、舊礦工宿舍內寮仔,距離大概不到1公里,平日遊客不多,沿路河水清晰可見,是一條可以漫步賞景,同時體驗早期猴硐礦工生活起居、採礦生涯的散步路線。
沿路也能看到一些傳統民宅。
繼續沿河邊道路直走,經過一間認養貓的動物收容所。
再直走經過一座柴油機車庫。在過去瑞三礦坑本坑採煤時,進出礦坑的的礦車都必須由柴油機車頭拉動,而此處的舊柴油機車庫便是負責柴油機車頭維修保養的地方。在煤礦廢坑後,柴油機車庫失去功能,目前改建為餐飲店但今日公休沒營業。
接著會看到一間有點年代的「警衛室」,而前方道路左邊就是本坑吊橋橋墩遺址以及瑞三礦坑的舊「烘砂室」改裝的礦工紀念館。
左邊階梯下是早年的「烘沙室」-礦工紀念館,若往右邊涵洞隧道走就會到「猴硐礦工文史館」。

在礦坑拉動礦車時,會藉著
柴油機車頭上的管子灑上砂子在軌道上,增加磨擦力,避免上下坡道時打滑出軌。而如果砂子太濕會阻塞管子,因此靠近鐵道邊的這間建築便是當時用來將砂子烘乾的「烘沙室」。在「烘砂室」旁邊河畔上,有一處橋樑的橋頭遺跡,這是1940年瑞三礦坑本坑開坑,興建用以讓行人及礦車通行的「本坑吊橋」的遺址。由「烘砂室」前的階梯登上屋頂,還可見到當時橋頭上方吊纜輪軸,以及用以作為橋墩的基隆河上的巨石。
在「烘砂室」-礦工紀念館後方的長條建築,是過去礦工出坑後盥洗的礦工浴室,通常礦工在此沐浴後,才離開區回家。入內可見到長條狀的盥洗槽及三座大水池浴池區塊陳列著與礦工工作或生活相關的物件,包括入坑工作用品、木製置物櫃、供應所販賣品的模型等等
現場導覽志工介紹說,這間獨立空間是幹部的浴室。早年採礦時的浴室一般礦工和礦場幹部們的浴室是分開的,但共用同一個鍋爐間,幹部浴室後方的浴室才是一般礦工洗澡的地方。
「烘砂室」-礦工紀念館裡的模擬坑道壁面擺放各種採礦作業的模型和器具而當時採礦有的禁忌與迷信就是女性不准入坑、不吹口哨、沒有出現四這個數字。
「烘砂室」礦工紀念館-將礦工浴室改建,以礦工一日的作息,展示礦工醫療史、礦工生活型態、坑道模擬等相關文獻和工具。外牆是曾獲得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的攝影家張照堂的作品。

從「烘砂室」礦工紀念館旁的小路,穿過鐵路下方涵洞,前方即為「猴硐礦工文史館」以及「瑞三本鑛」的礦坑入口,入口前的鐵道上還停放著兩台當時使用的礦車。
入口前上方刻著「瑞三本鑛」大字的瑞三本坑,它開礦於昭和15年(1940年),是瑞三公司產量最大的礦坑。主坑是一條約3公里的平坑入口旁有座檢查室,牆面上端還貼著當時使用的各種警示標語。
由檢查室旁的階梯往上,在礦坑上方的建築為過去的「瑞三本鑛事務所」,現已改建為「猴硐礦工文史館」。 這座文史館最早是在2019年由一群退休礦工自掏腰包的老人年金和在地居民共同出資成立的。他們向瑞三公司承租了這棟原本的瑞三本礦事務所,把它改造成文史館。成立的初衷,就是希望保存臺灣煤礦產業的人文遺產與教育推廣,並且把礦工的精神傳承給下一代。到了 2024年,館舍租約原本即將到期,差點面臨關閉。當時志工們甚至發起了「許我一座公立礦工博物館」的聯署活動。所幸,在大家的努力下,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接手營運,讓文史館得以繼續保存與推廣。      
在館內,您可以看到許多珍貴的礦坑工作照片,這些影像記錄著當年礦工們在黑暗坑道裡的辛勞與付出。而更特別的是,這裡的多數導覽志工本身就是曾經在礦坑裡工作的老礦工,甚至像今天我遇到的後代家屬
而且內部的所有展覽物,都是他們一點一滴收集來自自己過去工作的器具、影像他們用親身經驗帶大家走進猴硐的「黑金歲月」,讓故事更真實動人。


繼續沿著河邊小路前進前方小岔路有一處階梯可登上觀景台此觀景台是為了讓遊客清楚的欣賞基隆河的「猴硐壺穴」所設計。觀景台的一邊為鐵道,另一邊則可眺望旁邊下方基隆河景觀,視野甚佳。由觀景台往下望,基隆河中央的河床石塊上一處處圓形凹洞,便是所謂的「壺穴地形」。
壺穴被當地瑞芳區人稱為「石頭的酒窩」,十分生動有趣。壺穴的成因是河流上游的奇特地理現象,當石塊停留在河床上的凹處無法前進時,因被水流打轉並打磨,就會形成凹洞,時間久了凹洞越來越大越深,像積水的茶壺,就是壺穴地形的由來。
到了猴硐,此特殊地層景觀被稱為「猴硐壺穴」。據說猴硐地區粗估約有近四千個。

舊礦工宿舍位在整個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的最末端處,下了壺穴觀景台繼續往前,旁邊有一座荒廢的三層樓紅磚建築,這裡就是過去礦工使用的宿舍,稱為「內寮仔」。
內寮仔是民國57年於本礦坑口南向鐵路邊興建的工寮。現存的二樓半寮仔內部是隔成三層樓功能的礦工宿舍每一個窗戶位置就是一戶礦工全家生活起居的空間舉凡吃飯、小孩讀書、睡覺等等都是在這窄小空間內而內寮仔的兩端樓上、樓下各設有共同爐灶供礦工炊事。他們為謀生計,多半住在公司提供的宿舍,又被稱為「寮仔」,早期多數以木板隔間,木牆上開一小洞裝電燈提供兩戶使用,廚房、浴室、廁所也是共用…… 相當辛苦。

猴硐有內寮仔、三座寮、五座寮、番仔寮及美援厝,都是工寮。隨著礦坑廠一一關閉,大量的人口移出此地至外地生活,只剩下礦工宿舍在此默默地呈現當時礦工生活場景。

循原路慢慢沿河邊走回猴硐車站。
猴硐貓村,當地人稱為車頭頂(臺語:意為車站之上)又稱猴硐貓街,位在猴硐車站後方山丘上,以光復里柴寮路一帶為中心的山村民宅古街。猴硐貓村起因於一位愛貓的網友的發起,成立志工隊希望能改善村內環境,讓貓咪有更友善的生活空間。據說曾在2013年與日本兩大貓島、美國、義大利、土耳其等景點並列,被美國CNN評選為「世界六大賞貓景點」。
原先車站上通往貓村的狹小老舊人行天橋被稱為「貓橋」,2013年這座新貓橋改造落成,結合貓咪及礦業等元素,功能除原本連接光復里民進出聯外通路外,橋上更增加貓跳台,遊客可放置貓飼料餵食,為全台灣首例、全球唯一的「人貓共用天橋」。
因為對貓興趣不大,加上返程時間有限,就在天橋這裡走走,但也是有不少貓咪在此流連喔。

延伸閱讀:

* 瑞芳老街景點散策"自遊行":新村芳書院、瑞芳旅社、台車鐵路遺址、廖氏古厝、義方商行、旭初圖書室不見天巷、瑞芳老街創生基地。
基隆景點散策"自遊行":和平島公園、諸聖教堂考古遺址。
基隆景點散策"自遊行":正濱漁港彩色屋、阿根納造船廠廢墟。
捷運景點散策"自遊行"-(板南線)永寧站(轉客運):三峽拱橋、藍染公園、三峽老街。
*
 捷運景點散策"自遊行"-(松山新店線)新店站:烏來吊橋、烏來瀑布。

* 清邁五天四夜的一個人"自遊行"-第一天:清邁尼曼一號One Nimman、週日夜市、POR Singharat Hote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猴硐景點散策"自遊行":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猴硐神社、礦工紀念館、瑞三本礦坑口、壺穴觀景台、舊礦工宿舍。

猴硐位於 新北市 瑞芳區 ,地名的由來起初是因鄰近一處山洞曾聚居大量猿猴,因此稱為「猴洞」。在 日治時期 ,當地盛產煤礦,礦工忌諱礦坑中有水,為求吉利便將「洞」改為「硐」,成為「猴硐」。 民國 51年時,因認為「猴」字不雅,地名改為「侯硐」,車站亦更名為「 侯硐站 」。直到民國9...